传习馆  
  其它文章:
  泰国呵叻皇家大学校长一行到传习馆...
  银龄教师到传习馆参观交流
  通海二中师生一行到传习馆参观学习
  普洱学院参观
  呈贡非遗民间绘画传承人到传习馆参...
  韩国檀国大学金炳律教授一行到传习...
  通海三中师生一行到传习馆参观学习
  “援助老挝农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
  红河学院党委书记洪波一行到传习馆 ...
  中国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到传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隐藏导航 > 研究 > 田野调查 > 正文

田野调查
时间:2021-04-20 10:27:49   来源:   阅读次数:

一、 田野调查

(一)调研(36项,其中学生12项)

(二)调查报告(50项,其中代表性10项)
















(一)调研(36项,其中学生12项)

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民族民间文化田野调查项目

项目名称

调查教师

职称

项目人数

调查地

泰国山地民族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

王飚

教授

1

泰国

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__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例

余贞凯

教授

1

元江

将泰国跨境山地舞蹈纳入我国大学课程的思考

岳春

教授

1

泰国

跨境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调查_以瑞丽市景颇族村寨为例

余贞凯

教授

1

瑞丽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审美特征_以泰国北部阿卡族为例

项莉

教授

1

泰国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研究

岳春

教授

1

泰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发展的案例分析_以元江县泥戈村为例

余贞凯

教授

1

元江

泰国北部克伦族的音乐

李庆荣

副教授

1

泰国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的音乐形态

李庆荣

副教授

1

泰国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的共性与个性分析_

岳春

教授

1

泰国

以村寨为依托的哈尼族体育文化研究

余贞凯

教授

1

元江

大理鹤庆瓦猫研究

张汉东

教授

2

大理鹤庆县赵屯村

建水紫陶研究

单平

助教

2

建水县碗窑村

中甸尼西黑陶调查

李华

教授

2

香格里拉

西双版纳傣族金水漏印现状调查

毕晓琳

讲师

1

西双版纳

新平稻烧陶研究

李光府

助教

2

新平县嘎洒镇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研究

李海燕

讲师

2

元江县羊街乡

玉溪华宁“陶彩宁州”窑研究

张志军

副教授

2

玉溪市华宁县

通海兴蒙舞蹈研究

杨佳君

讲师

2

通海兴蒙

云南甲马版画研究

吴婉希

副教授

2

大理

西盟佤族服饰图案研究

李吉

副教授

3

西盟岳宋小新寨

哈尼族民间体育—磨秋

余贞凯

教授

3

红河县

通海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图案研究

常雯婕

讲师

2

通海兴蒙乡

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服饰文化研究

白云

讲师

2

元阳县箐口村

云南苗族服饰图案研究与设计开发

向艳乔

副教授

2

蒙自 砚山 马关 金平

元江民间剪纸

杨应清

副教授

2

元江

大理巍山彝族服饰调查

赵芳

教授

2

巍山东山 巍山西山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室内陈设

徐曹明

讲师

2

西双版纳

元江哈尼族民间音乐

范晓晶

讲师

2

元江县

沧源佤族木鼓的传承与研究

陈刚

教授

5

沧源

文山瑶族服饰调查与研究

孙丹婷

讲师

2

文山县

云南文化州阿峨新村黑白版画调研

张汉东

教授

3

文山马关县

云南玉溪新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余贞凯

教授

2

玉溪新平县

云南元江土陶研究

黄航

学生

4

元江县







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民族民间文化田野调查项目精选

项目名称

调查教师

职称

项目人数

调查地

云南文化州阿峨新村黑白版画调研

张汉东

教授

3

文山马关县

云南玉溪新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余贞凯

教授

2

玉溪新平县

大理鹤庆瓦猫研究

张汉东

教授

2

大理鹤庆县赵屯村

西双版纳傣族金水漏印现状调查

毕晓琳

讲师

1

西双版纳

玉溪华宁“陶彩宁州”窑研究

张志军

副教授

2

玉溪市华宁县

中甸尼西黑陶调查

李华

教授

2

香格里拉

建水紫陶研究

单平

助教

2

建水县碗窑村

云南元江土陶研究

黄航

学生

4

元江县

元江哈尼族民间音乐

范晓晶

讲师

2

元江县


(二)调查报告(50项,其中标志性10项)

1、田野调查案例1—云南文山州阿峨新村黑白版画

云南文山州阿峨新寨村,几个村民开始创作版画的时候,村子里的版画爱好者都是大家聚在一起,三五成群一起作画,对于画作的好坏还相互评价ー下。原来创作版画都是自娱自乐,外人知道的还少,即使村子里的村民和家人看到了他们搞创作还是会有不同的意见,说他们不务正业。但凭着自己的一份爱好,不管别人说什么,在不跳误农活的前提下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

随着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阿峨新寨村的版画逐渐有了名气,20世纪90年代,文山州开始重视起来,加大对阿峨新寨村版画的扶持力度村民的创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作品也越来越多。2004年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家协会成立。阿峨新寨村的版画开始走向市场。一开始是投稿,后来有前来参观的人会在现场就购买。一直发展到今天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厅,专门出售版画。

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資料4000字、图片200张、视频200分钟。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一本、专著《黑白版魂》一本。举办一次《文山马关县壮族版画田野调查》的专题讲座,以及图片、影像、实物展览。

2、田野调查案列2—云南玉溪新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调查地:新平县戛洒镇曼勒村,新平县戛洒镇曼李村,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渔塘村、大田村、团结村、龙河等村,元江县因远乡,红河县的宝华乡、乐育多、车古乡。

项目主持人:余贞凯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灿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该项运动及其艺术体育文化进行探讨与分析,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体育及其文化的现状、传承方式和发展策略。由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体育文化,并且在当代经済社会与文化的背景下,也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发掘、保护与传承,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3000字、图片300张、视频500分钟。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一本、专著一本。


3、田野调查案列3—云南大理鹤庆瓦猫

项目主持人:张汉东

大理鹤庆白族地区的房屋建筑多采用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屋面建造形式。白族崇拜老虎,所以将虎的形象化作瓦猫安放在房门头顶或安放在正房屋脊正中央位置,以表示主人祈求家人平安,驱恶辟邪的美好期盼。瓦猫已成为民间房头屋脊上的不可或缺的装饰神兽,几乎家家屋顶上都会放置瓦猫。瓦猫是用瓦泥制作而成,青灰色,张着血盆大口,伸出长长的舌头,双目圆睁,两耳直立鼻孔朝天,四腿蹬直,尾巴竖起。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12500字、图片150张、视频90段。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一本、专著一本。


4、田野调查案列4—西双版纳金水漏印

调查地:西双版纳勐海县        项目主持人:毕晓琳

金水”傣语称“滴夯”,其完整的叫法应是刻版漏印金水图案,这是独具风格的傣族民间艺术。“金水”图案除画在梁柱上外,还广泛画在佛寺大殿和戒堂的内墙壁、天花板、门窗、柱以及山花板面上。它布满整个佛寺,形成强烈的宗教和艺术气氛。西双版纳地区佛寺中的“金水”图案,具有代表性的有曼孙满佛寺戒堂内墙壁上的仕女献花和舞蹈图、景真八角亭室内墙上的佛塔、花卉植物图、曼短佛寺大殿金柱上多种多样的“金水”图案等。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1500字、图片500多张、视频20段。

完成14000字的田野调查报告一本、专著一本。


5、田野调查案例5—云南玉溪:华宁“陶彩宁州”

项目主持人:张志军
   云南玉溪华宁县人前称宁州,烧制陶器历史悠久。现在华宁陶器』厂在城北一华盖山麓有一碗窑村,久负盛名的宁州陶器就是该村的产品。600多年前,明朝政府平定云南,江西景德镇的阳瓷艺人来到华宁。起初并没有在碗窑制淘,而是选在其他地方,但都由于土质不好而三易其地,最后终于在有着优质陶土资源的碗窑村落了脚。华宁陶最突出的成就便是五彩斑斓的颜色釉,其釉色有“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的说法。
   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5000字,图片资料200余张、采访录像2小时左右。完成专著一本。





6、田野调查案列6—香格里拉宁西乡“藏族黑陶”

项目主持人:李华杨燕秋

很多文献证明尼西黑陶的制岡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西周时期,但几年前考古学家在尼西附近的开乡村发掘出了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陪葬黑陶制品,ヌー炙刷新了历史。从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可知,制陶术从捏塑法开始,然后才有贴塑模制法、模具敷泥法、泥条制成法。在香格里拉县尼西乡藏族村寨中,传承的就是最原始的捏塑法制陶术,可谓是黑陶历史上的活化石。
项目成果:收集图片20余张,整理文字资料4000字,视烦资料100分钟完成20000余字调查报告一书。


7、田野调查案例7—云南建水:滇玉琼浆—建水紫陶

项目主持人:单平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子洞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有新石器时代(距今3500多年前)建水人类使用过的遗物,其中有矾植器、暦制石器残段、陨石、陶坠、套弹丸等物。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对建水城东郊、北郊的古窑址和苏家坡古墓葬出土的实物进行鉴定后,证实了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

   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同工芝品展览会上,一种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陶产品让与会专家们眼晴一亮。古拙雄壮,文韵自然的典雅气度,质明如镜的风姿华彩,使建水水紫陶赢得了专家的青睐,“建水紫陶”人此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5000多字、图片资料800余张、视频资料8个多小时、收集了紫陶代表作品19件、采访记录了当地紫陶的现状。完成了27000余字、200多张图的调查报告一篇,《滇玉琼浆》专著一本。


8、田野调查案例8—云南元江土陶

项目主持人:黄航
   土锅寨位于元江坝子西部的孟乐山腰上,东面俯瞰元江坝子,距县城约有15公里,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当地人和其为老土锅寨。全村有133户,总人口为590人都为郑族支系朴刺人。
   以前,土锅制作是士锅寨村民主要的产业,并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水缸、锅盖、花盆等,时代的发展加之耕地稀少,土锅寨的村民们走出大山去打工,土锅制作工艺随之少有人掌握,至今只有两位老人还在从事土锅制作。因为质地粗糙以及美学价值较低,现在仅仅是制作人为了贴补家用而制作。
   土锅一般有土锅、土缸、土盆、土子、土钵、土碗、土灯盏、葫、酒壶、温药確、土火锅、、水缸、米缸、焐牙缸等样式,无明显花纹,制作流程依是探泥、春泥、泥、和泥、制陶、淘、烧制。
顶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3000多字、图片资料120余张,视频资料90分钟。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一篇。

9、田野调查案例9—元江哈尼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倪伟顺

项目主持人:李海燕
   棕扇舞是哈尼族在漫长的游牧迁徒历史和狩猎采集中产生的,并通过丧葬祭祀活动得以现固发展,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文化形式。它是元江县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哈尼族民俗习性相互交融,互相结合传承至今,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形式。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于2007年9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文化站站长倪伟顺作为当地文化传承入,玉溪师范学院特聘其为客座教授,参与传习馆“非遗”传承项目,并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系统学习哈尼族传统歌舞。


10、田野调查案例10—云南元江哈尼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倪伟顺
项目主持人:范晓晶
   哈尼族民间音乐丰富,但由于其本身难以记录、不易保存的特点,加上缺之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尼族传统民族音乐正在慢慢消失。民族音乐的传承大都是在生活中口传心授的,没有专门教授演唱和创作的科班。真正意义上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也是没有的。因此,经常出现一种曲调多种词的现象,几乎都是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被创作的。人们以自己的愿望和理解不断地改造它、丰富它,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淘六那些相形见绌的作品,使民族音乐日益精美凝练,日超完善地向前发展。
   项目成果:收集整理文字資料4000字、图片300张、视顺120段。
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一篇。


田野调研——标志性成果

































































1. 壮族祭竜仪式